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一、夏朝的教育:学校的萌芽

依照通史惯例,我们以夏朝(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为我国王朝之始。(2)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19年7月6日10时42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从学术上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但是,这并未否定夏朝的存在,只是有可能将中国最早的王朝的“桂冠”从夏朝“头上”移走。

图2-1 良渚古城遗址

从理论上讲,夏朝具备了出现学校的条件:第一,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阶级社会。据历史传说,夏部落的首领禹的儿子启,废除推选的“禅让”制,正式揭开了奴隶社会的帷幕。第二,它是个金石并用的时代。当时的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农业已发展到人工灌溉的百谷种植,手工业也发展到能铸造绘有多种花纹图案的陶器和青铜器。第三,出现了原始文字,并已有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人员——“巫人”。另外,先秦时期典籍《左传》《国语》等书多处引用了《夏书》的材料,说明夏朝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古籍中关于夏朝学校的记载也颇多,教育机构的名称主要有庠、序、校等,如《礼记·明堂位》:“序,夏后氏之序也。”《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由于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地下文献论证夏朝确已有学校的存在,因而只能做某些推论。据许多学者考证,“庠”乃沿袭舜时的名词,为养老兼教育的场所。“序”则为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教育的机构。“校”与“序”相似,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史记·儒林外传》记载:“乡里有教,夏曰校”。另外,《古今图文集成·学校部》载:“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设西序为小学。”由这些史料可推知,夏朝分级设学,“校”是夏朝等级较低的乡学,而“庠”“序”则是较高等级的教育活动的场所。

在教育管理方面,夏朝设置司徒主管国学的教育教化事务,设置瞽、党正、啬夫等掌管地方乡学的教化。在学生管理方面,夏朝从入学程序到管理方式再到考核,都有一定的规定。《夏小正》载:“二月……丁亥,万用入学。”这是我国入学和学年的最早记载。

夏朝的庠、序、校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尽管它们不同于后来的专门教育机构,只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场所,但后来的专门学校由此孕育。这标志着我国古代文明时代的到来。(3)

文教政策是国家和政府制定与颁布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从仅有的文献中,可大致辨识此时期的文教政策的面目。宋元之际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将夏朝教育的特征归结为“以射造士”。其实,以射造士亦可视为夏朝的文教政策,它旨在为国家培养精通射术的武士。夏朝的立国,与武力征服有关。甲骨文中的“夏”字,像人“秉钺讲武”之形,故夏朝“为政尚武”似可成立。

二、商朝的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商汤灭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而言,商朝已经完全具有成熟的产生学校的条件。

关于商朝的学校教育机构的名称,地下文物也有实证。结合古籍的记载,商朝的学校机构主要有庠、序、学、瞽宗四种。

商朝的学校已有小学、大学之分,古籍对此多有记载,如《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重要的是近年来在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大学”和“小学”的字样,进一步证明商朝学校已分为两级施教。(4)

据甲骨文和古籍所载,可以肯定商朝小学进行读、写、算的教学。甲骨文中发现不少练字的骨片,上有五行字,重复刻着从甲子到癸酉十个干支,其中一行刻得整齐精美,其他四行则字迹歪斜,显得颇不协调。据郭沫若的分析估计,那一行整齐精美的字是老师刻的字样,另外四行是学生的练习。这是商朝小学识字、习字教学的实际物证。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将商朝教育的特征归结为“以乐造士”,这也可视为商的文教政策。这种文教政策,要求为国家培养精通乐律、指挥歌舞、祀天祭神的巫师。《礼记·表记》有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由于殷人对鬼神的极度崇拜,祭祀也就成为商朝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既然祭祀如此重要,当然就离不开音乐、诗歌和舞蹈(“乐教”)。为了营造浓烈的宗教氛围,“乐教”受到统治者的格外重视,在商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