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董解元(生卒年不详)

这位创作了“我们的文学史里很少伟大叙事诗”的“异常伟大的天才”(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评语)作家,只留下一部《西厢记诸宫调》,却没有留下他的真实名字,也埋没了他的里籍事迹。“解元”本是科举考试第一级乡试的第一名,据此推想他有可能是一个中过举的读书人。但这个称呼也可能只是一个对读书人或者有文化的民间艺人的尊称。元明两朝的曲论家都说他是金朝后期章宗(1190—1205在位)时人,是元曲的“创始者”“第一人”。他的“董西厢”被后人奉为“北曲之祖”。

《西厢诸宫调》(摘调)

【仙吕调·赏花时】(离蒲西三十里[1],日色晚矣,野景堪尽)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催瘦马,一径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

瞥见个孤林端入画。篱落荒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尾】驼腰的柳树上有渔槎[2],一竿风旆茅檐上挂[3]。淡烟消洒,横锁着两三家。(生投宿于村店。)

注释

[1]蒲——蒲州(今山西永济)。著名的崔、张“西厢记”爱情传说发生在蒲州普救寺。

[2]渔槎(chá)——小渔船。

[3]风旆(pèi)——风中飘荡的旗子,这里指“酒旗”或“幌子”“望子”,古代是酒馆或旅店的标志。

赏析

这段曲词描写西厢记爱情故事的男主角张生痛别情人崔莺莺,赴京赶考,傍晚投宿在荒村野店。一路所见,秋风野水,暮烟迷蒙,冷落的渔村,弯曲的老柳树系着一只小渔船,一个老渔父,茅店门前一竿酒旗,在西风中飘荡。如同一幅意境悠远的风景画,令人玩味不尽。三个“一”字领起的句式反复交替出现,不动声色地烘托渲染出主人公一人一马的孤独冷落。试与唐代诗词的同题材名作略作比较,就可见出此曲的独特新奇。储光羲《钓鱼湾》:“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请特别注意“老大伯”与钓鱼人、“驼腰的柳树”与“绿杨”,曲与诗写同类人、物,而风味不同。再来读张志和的【渔歌子】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果把唐人诗、词看作唐代通行的青绿山水画,碧丽绚烂,那么董解元之曲正如宋元发达的水墨山水画,纯用白描手法,不着色彩,用语质朴,采入口语俗词,别有一种风致情调。朴野古淡、荒寒野逸成为宋元艺术风景主题的共有审美范式,“董西厢”中就深蕴并体现着这种时代风尚。

曲谱

五句,77545,┼│——┼│┼▲┼│——┼│┼▲┼││——▲——┼│,┼││——▲

例曲用两段,加上【尾声】,就是后来元曲“套数”的原型。燕南芝庵《唱论》说:“有尾声曰套数。”一曲带尾,就是最短的套曲。后来元人作曲,一个牌子只作一段。如果需要写两段或多段,就要注明【幺篇】。因此,习作曲词一般只需掌握一段的格律就够了,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完全重复。

一般练习写作,先记熟这首样板曲将其作为格律模板。因为样板曲都是名作,在欣赏的过程中容易记诵。然后对比阅读曲谱格律,大致掌握其平仄字调,以及音步节奏。制曲就是按样板曲照葫芦画瓢,写出曲文,最后与格律谱检对,大致不差就行了。

【赏花时】的格律要点是每句都有一个“——”的双字节音步,记住它就好办了。两个七字句和两个五字句,都用律诗的格律,只要在“——”的音步前后组接字调大致相反的音步就行,不要求像律诗那么严格。四字句的格律也遵守七言律句前四字的原则——两音步平仄字调相反。

第二段第一句“瞥见个”,“个”是衬字,不计格律。第三句“老大伯”是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