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第二增长曲线理论研究进展

S型曲线原指数学上的“西格玛曲线”,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创新的扩散》(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书,使S型曲线这一术语在商界得到广泛应用。《创新的扩散》一书向读者展示了创新采用者的累计数量会以S型曲线的趋势发展,该书还总结出创新采用者的特点。进入互联网时代,S型曲线被用于说明与互联网相关的新技术的层出不穷。此外,《跨越鸿沟》( Crossing the Chasm )的作者杰弗里·摩尔(Geoffrey Moore)还在该书中解释了新科技公司如 何摆脱S型曲线的低谷,逐渐攀登,最终到达顶点。

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企业埃森哲(Accenture)分析出关于“卓越绩效:攀登和跨越第二增长曲线”的数据,将“卓越绩效企业之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行业领先的业务;第二,新的业务增长点;第三,下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卓越绩效企业在初创阶段往往规模不大,一般只服务于几个有急切需求的客户,伴随其新的产品和服务的普及,企业得以快速扩张,最终攀升至巅峰。当整个市场趋于成熟以后,企业也会随之走向平稳的发展阶段。卓越绩效的组织或者企业,指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增长到S型曲线的顶点,并且能够再次跳跃至下一条S型曲线上,生生不息并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的组织或企业。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战略与企业关系专家罗恩·安德纳(Ron Adner)认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客户价值,企业与个体或其他行为主体 相互联系,从而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并实现价值创造与传递的协同;这一系统能够实现单一组织无法完成的价值共创,对此,安德纳从开放创新、构成要素、平台领导、协同机制,以及价值网络等多个方面展开充分的论证。安德纳联合其他学者在对第二增长曲线的后续研究中,提出了第二增长曲线的四要素,即核心企业、企业上下游供应商、下游资源互补性供应商以及客户。这4个要素的密切配合与协作,构成了互补的组织网络。夏克尔·扎哈拉(Shaker Zahra)和萨蒂什·南比桑(Satish Nambisan)还提出第二增长曲线是一个企业网络,企业之间是松散连接的,企业均围绕着创新或者创新的平台开展合作,它们之间整体的生存和利益相互依存。

国内学者研究方面,由上海复旦大学 金麒、孙继伟所著的《 论第二曲线与企业持续发展战略》刊登在《上海经济研究》。这篇文章是国内较早研究第二增长曲线理论与商业发展相结合的论文。

对第二增长曲线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的,还有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先生。他的创新研究课程用一句话总结为企业通过第一性原理,跨越非连续性,实现第二增长曲线的增长。李善友先生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企业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并结合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基于第二增长曲线创新理论的企业创新发展方法论。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将第二增长曲线理论作为海尔创新发展的理论支撑。目前,国内家电市场正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红海竞争、消费疲软等诸多不利因素,海尔集团内部也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瑞敏援引查尔斯·汉迪的“第二增长曲线”理论,并指出:企业要将足够多的资源用于第二增长曲线创新初期的投入,只有这样,第二增长曲线创新才能够得以实现,因为第二增长曲线一定是在第一增长曲线到达顶峰之前就已经启动了,而在第一增长曲线到达顶峰之前,企业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